你还记得小学时做过的一道关于“蓄水池”的数学题吗?
大概是这样描述的:有一个蓄水池,池中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排水管。
灌满一池水需要打开进水管3小时,排光一池水需打开排水管5小时。
如果进水管和排水管同时打开,那么,这个空的蓄水池多久可以灌满?
其实,这个蓄水池的数学题很形象地描述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现金流游戏。
进水管好比我们现金流的流入端,其中包括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
主动收入主要是薪资,而被动收入主要是房子收租、版税、投资等。
排水管好比我们现金流的流出端,其中包括刚性流出和柔性流出。
刚性流出主要是房贷、车贷、子女的抚养、老人的赡养、日常家庭基础开销等,而柔性支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每年必换新手机、每年必买2-3个包包等。
当现金流的流入端能够覆盖掉现金流的流出端时,我们就会有储蓄;
当现金流的流入端覆盖不掉现金流的流出端时,我们就会有负债。
每个人的人生中基本都会存在两件大事,一个是工作,一个是房贷。
如果按照“现金流”的视角,又会是怎样的呢?
对于工作而言,它具有比较强的时代特性。
在上世纪 80、90 年代流传着这样一段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当时整个社会正值下海的浪潮,不读书做点小生意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所以“读书无用论”也在此时盛行。
随后几十年间,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多的人先后涌入了外企、房企、互联网等行业。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本身在工作的选择上就会做出一些变化。
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反映出来的现金流的流入预期不同,而这部分现金流的流入预期本身就会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安全感。
近几年外部不确定性很强,因此出现考公热是必然的结果。
这是因为,体制内的工作,意味着“确定性”。
现金流的流入比较稳定,这一份工作,不犯大错误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体制外的工作,意味着不确定性,可能这份工作干着干着就莫名其妙地被“优化”掉了,现金流的流入自此消失了。
映射到资本市场中,近几年的收息股很吃香。
某水电股在近三年涨幅达40%;某铁路股在近三年涨幅达45%;某高速股在近三年涨幅达80%;某通信股在近三年涨幅达90%。
反观其他股票,除了蹭上热点概念的那一部分,其余都跌得比较惨,看看手内的持仓就不得而知了。
体制内的工作更像是收息股,偏债性。
现金流的流入不一定多,但胜在稳定,越是在不确定性越强的情况下,其表现出来的确定性就越吸引人。
体制外工作中的老师、医生等职业,更像是消费股,短时间可能会遇到经营问题,但长期需求却一直存在。在未来现金流的流入可能会更吸引人。
体制外工作中的大主播、网红等职业,更像是科技股,进入景气周期估值可高达上百倍,短时间内现金流的流入非常陡峭,但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强,因为技术的更迭实在是太快了。
而创业更像是创新药企业,前期需要比较大的资本投入,一旦研发成功,企业的市值可能涨几倍,如果失败其市值可能跌百分之几十。
按照现金流视角,工作其实就是我们通常非常容易忽略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本身比较特殊,它既不是我们可以摸到的钱,也不是可以看到的资产,但只要我们在工作,这项人力资本就会为我们带来现金流的流入。
换句话说,人力资本就是我们每个月的薪资收入。
所以在工作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结合自己的喜好,还要结合自己想要拥有怎样的现金流的流入综合来考虑。
至于房贷,其实是银行对我们未来现金流的当期折现。
银行觉得我们在未来可以还得起这笔钱,所以愿意把这笔钱提前借给我们。而我们为了预支未来的这笔现金流,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需要给银行很多的利息。
10 年前,很多人还愿意掏空6个口袋凑齐首付,用长达20-30年的杠杆(房贷)买房,因为那个时候的房价还在高歌猛进。
房价的上涨完全可以覆盖掉贷款的支出,也就是说,这笔买卖的现金流是“正”的。
而现在,更多的人愿意提前还贷。更多的是因为房价的上涨无法覆盖掉贷款的支出。现金流的流入端在减少,而流出端不变,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蓄水池内的水在不断地减少。
提前还贷,其实更多的是为未来“减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巧用杠杆(房贷、车贷、信用卡等),但在资本市场中最好不要用杠杆。
用杠杆可以获取更多倍的收益,但带来的折磨也是成倍增加的,它会放大波动,放大人性的脆弱。
使用杠杆之后,时间不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我们的敌人。
因为在资本市场中的收益不是平均每年一个确定的数值,可能是今年亏10%,明年亏40%,而后年直接带来150%的回报。
使用杠杆有非常大的可能等不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天,就已经早早地爆仓消亡了。
如果从现金流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想玩好“人生这一场游戏”,需要从蓄水池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两端来努力。
人在年轻时,更多的进水是来自主动收入,其实就是薪资收入。需要去用“人力资本”换取现金流的流入。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年龄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用人力资本换取现金流的流入是下降的。
此时就需要考虑,怎样才能增加被动收入。是靠房子的收租?靠版税?还是靠基金股票等其他资产?
如果在年轻时有这种意识,不断地将人力资本(主动收入)的一部分兑换为一些可以产生收益的资产(被动收入),或许在这一生中现金流的流入端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排水口的两大流出分别是刚性流出和柔性流出。
刚性流出更多的是为了维持日常基本生活,柔性流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欲望。所以在现金流的流出端更多的是控制欲望,减少柔性支出。
比如设置愿望清单,把自己特别想要去做的每一笔现金流流出都记录上,每年在年底时奖励自己一次。
设置愿望清单的本意更多的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逻辑,有时候看着某个东西很上头,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已经下头了。尽量去避免那些情绪化、冲动的支出。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其实还没有。
现金流这个蓄水池,也会年久失修,说不定啥时候就会被蚂蚁搞个小洞,被意外砸出来一个窟窿。
如果没有提前去做一些防范,那么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可能就会遇到极端损失的风险。
通过金融产品,比如社保、商保来保护现金流这个蓄水池,转移极端风险带来的损失,就会很有必要。
如果从现金流的视角再去看财务自由,其实不是年化收益率一定要达到多少,每年一定要赚多少钱,而是面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确定性支出,能从蓄水池中拿出来这笔钱去覆盖掉。
比如买房子、结婚、生孩子。
生活在不同城市,身边周围环境的不同,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都会导致我们个体对现金流的安全感、幸福感感知不同。
在追求现金流的时候,可能也需要把握“度”。如果为了获取更好的现金流,但投入的时间、精力过多,却最终没有带来更多正向的反馈,是不是需要想一下:我应该放慢脚步了呢?
毕竟也有很多人,用非常少的现金流,活出了非常漂亮的人生。
何为一个健康的现金流蓄水池?
1. 最底层的基础是留够在日常生活中的备用金,白天可以吃饱饭,晚上可以睡好觉,绝对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爆雷。
2. 做任何决策都要符合自己的风险偏好,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决不能只看到了收益却忽视了风险。家里的父辈们通常习惯于把钱放到银行存起来,而不是买基金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这是源于他们的认知、经历,这笔钱放在银行能吃好饭、睡好觉。
3.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我们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规划现金流。我们 80、90 这一代人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后续养老的问题。国家的养老保险是现付现结制,当下的年轻人“供养”着已退休的老人,但人口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未来会如何都是未知数。想要完全指着国家,不现实。但对于个人,可以提前规划起来。定投基金?买股票?买收息股 or 债券?还是买储蓄险锁定3%的稳健收益?还是其他的投资品?这就需要看个人的风险偏好,早早地做规划。
当然,现金流也只是在人生这场游戏中的一个视角,虽然能够让我们看清楚一些事情,但可能并不全面。
用户评论
哇,这个游戏名字就很有趣!感觉像是在生活中找到隐藏宝藏一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居然叫做“现金流”,听起来好像真的在模拟人生的财富追求过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种结合现实和游戏的题材很感兴趣,一定要试试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生其实是一场游戏这句话真的很深刻,我期待这个游戏会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类能够揭示人生哲理的游戏,感觉能让人思考很多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金流游戏听起来像是在挑战玩家的经济头脑,我很想看看自己能不能handle。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储蓄罐,也许这款游戏会让大人小孩都喜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的核心理念是理财吗?那我想我的人生也需要一场这样的游戏来改变!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发现了吗?”这句话让人不禁好奇心大增,游戏的秘密一定很吸引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起来像是款结合了现实与虚拟的互动游戏,好期待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名字很有哲学意味,让人很想深入了解它的内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系列不断流动的资源管理,这个游戏看起来挺合我心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游戏能够模拟真实的人生决策过程,那岂不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钱?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发现了吗?”这句话似乎在暗示这款游戏有很多未知之处,让人更加期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游戏中是怎样模拟人生的现金流变化,好期待官方的详细介绍。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想到小时候学习经济学的情景,感觉这场游戏会很有教育意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这款车流管理主题听起来很吸引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游戏可能会让我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关于人生的启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期待这款将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游戏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