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故事
宋殿如
谈论萤火虫
秋夏谈起萤火虫,会让人回想起童年的时光。萤火虫进的第一个窝,就在《诗经》里。“镇里鹿场夜明珠映照”,说的就是萤火虫在闪烁。一位疲惫的士兵,怀念着家乡,想起家乡破旧的茅草屋,想起不远处传来的鹿叫声,想起院子里偶尔闪过的萤火虫——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当一只萤火虫诞生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粒星光,更是思乡和离别的源头。
北方炎热的夏天,在乡下吃过晚饭后,我会和奶奶坐在月色下的小院里,用蒲扇扇着身子,望着银河,听奶奶讲着说不完的故事。即使乡下的夏夜没有一丝微风,心里也会有淡淡的慰藉。当我们沉浸在故事的恍惚中时,常常会发现周围深沉空寂中飘浮着几只萤火虫,这时,我们就会抛开奶奶的故事,冲过去,去捕捉那一份惊喜。
“轻绢扇捉萤火虫”,萤火虫是最容易捕捉的,它们飞得慢,像喝醉了一样,不走直线,而是东躲西藏,对人没有戒心。我们捉到它们后,不伤害它们,而是把它们装进树叶里,然后轻轻地包起来,做成叶灯,在漆黑的夏夜里互相追逐,玩累了,就把叶灯放下,让它们爬出来,看它们在清凉的漆黑夜空中飞翔。有时,我们用尽全力把它们抛得高高的,看它们在天空中闪烁时,变成满天的星星……
我们常常以为天上的星星是飞到地上的小萤火虫,地上的萤火虫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星星。历经坎坷才知道,每个人都想成为天上的星星,但大多数都只是成为了地上的萤火虫。
不仅我们这些孩子爱看萤火虫,就连皇帝们也爱沉迷于战争。隋炀帝曾在黑夜中醉酒,在山谷中同时放出上千只萤火虫。可想而知,上千只萤火虫在星空的映衬下,会是怎样的奇观。想必就像现在漫天的烟花一样。然而,隋炀帝最终沉溺于奢靡,成为了李商隐笔下“今朽草无萤火虫”的残暴暴君。
我常常想,在纯真的夏夜里,萤火虫是天上希望的星星,是地上照亮夜色的灯。即使我们奋斗一生,也未必能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做地上的萤火虫,照亮身边的小世界……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然而,如果我们成为被隋炀帝挥霍的萤火虫,在炎热的夏夜,又怎能感到清凉……
萤火虫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就是它们的光。虽然无声无息,却能让一个成长中的人的世界观豁然清晰。
人到老年,总要怀念童年那点点幸福的光辉,有了它,苦难的天空就不会苦涩,有了它,远在异乡的人就不会失去思乡之情。
金合欢属
当一株植物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时,尽管它不一定迷人或粗俗,人们也很难不爱它。
“采艾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经》中的艾蒿,没有妖娆的外形,也没有开出绚烂的花朵,但却被古人尊崇为爱情草。
一日不见,似隔三年。当分别的人,有委屈有幸福说出这样的话时,仿佛两双泪眼相对,满是哀愁。这份简单而深沉的情感,就如同那朴素而无华的艾草,相聚时,虽然没有花一般的浪漫,但那缠绵的艾草香,那浓浓的情意,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红红的相思豆,美丽却暗藏灼人的毒。沉寂了千年的相思草——艾草,随处可见,默默无闻,无色无味地生长,却让人感受到踏实的依恋。
在我的北方家乡,艾蒿随处可见,几乎哪里有绿草,哪里就有艾蒿。艾蒿是一种喜欢群居的植物,只要有一株从地里长出来,就会蔓延成林,成为一片充满艾蒿香气的风景。
在我的记忆里,艾蒿已不只是《诗经》中的一个形象,而几乎囊括了我记忆中最深厚的情愫的整个世界。
艾蒿从初春到深秋都有生长,家乡的长辈们会根据季节做自己喜欢吃的。初春时节,黄绿相间的艾蒿,和田野里的白艾草一样,嫩而鲜嫩。这时也是家乡人饥肠辘辘、饥不择食的时节,所以艾蒿经常会被乡亲们端上餐桌——香喷喷的艾蒿粥、黄绿相间的艾蒿馒头、开水烫过的凉拌艾蒿尖……都能帮助乡亲们摆脱饥饿的困扰。
夏天,艾蒿长得高大,这时候,村里人下班回家的路上,会砍上几捆,拧成绳子,挂在屋檐下慢慢晒干。爷爷最喜欢拧艾蒿绳了,记得每年夏天,爷爷都会拧上几百根艾蒿绳。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爷爷就会在我们身边点燃艾蒿绳。淡淡的艾草香味伴随着爷爷讲的故事扑面而来,驱赶蚊虫,整个夏夜都变得格外凉爽舒适。
那时,村里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店,但艾草却源源不断。村民们劳累过度,腰酸腿痛,中风风湿,就把艾草叶卷成一根根棍子,点燃后熏蒸几个穴位。腿痛的时候,就煮点艾草水洗澡。方法虽然粗暴,但总能起到奇效。
中秋时节,村民们也会效仿古人,在自家门楣上贴艾草,不过,他们这样做,并非为了避邪,而是为了期盼家人团聚。
艾蒿在村民心中的神圣性超越了传统,也可以说艾蒿是村民心中真正的爱情草,孩子们远行时,母亲都会悄悄地在包里放上几株艾蒿,情侣或恋人分别时,也要记得带上家乡的艾蒿。
如今,艾蒿成了让村民致富的金子。不仅田埂上、山坡上到处都是艾蒿,还被用来给田地施肥。每到盛夏,村里都能听到“收艾叶”的声音。村民们不仅可以食用、治病、思念亲人,还能让生活更加油腻……
我想,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被艾草这株情草的情愫所纠缠:一日不见,犹如三年。
2016年9月12日刊登于人民日报
图片选自网络